一代名将蒙恬的功过是非
在中国历史上,秦朝名将蒙恬可谓功勋卓著。作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将领,他的功绩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,更对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。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,最终却因胡亥与赵高的阴谋而含冤而死,其冤屈程度堪比南宋名将岳飞。
令人意外的是,史学大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却对蒙恬给出了负面评价。那么,这位为秦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,究竟做了什么让太史公如此不满?
蒙恬出身将门世家,自幼习武,长大后自然继承了家族的军事传统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征战中,他的战功仅次于名将王翦。作为秦始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,蒙恬与其弟蒙毅深受器重。秦朝建立后,他们肩负起了多项重要使命。
展开剩余58%最著名的当属北击匈奴之战。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,将匈奴驱逐至大漠深处,收复了河套地区(今内蒙古一带)。这一战让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下侵扰中原,为边疆百姓赢得了长久的和平。此外,他还奉命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贯通全国的秦直道。这些工程在后世历朝历代都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和交通作用。
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,却在秦始皇驾崩后,被继位的秦二世胡亥和权臣赵高设计陷害,最终含恨自尽。对于蒙恬之死,后世史家多表惋惜,唯独司马迁持批评态度。
在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中,司马迁这样评价:秦朝初灭六国,天下未定,百姓尚未从战乱中恢复。作为名将,蒙恬不在这时劝谏皇帝体恤民情,反而阿谀逢迎,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。他们兄弟遭诛,不也是应该的吗?
简而言之,司马迁认为蒙恬之死是咎由自取。在他看来,天下统一后,蒙恬应该劝谏秦始皇与民休息,而不是继续劳民伤财的工程。这种观点确实有其道理,秦朝的暴政和苛役确实加速了它的灭亡。
但平心而论,司马迁兄弟遇诛,不亦宜乎的论断未免过于严苛。作为臣子,蒙恬只是奉命行事,真正决策的是秦始皇。况且,长城和直道在后世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历史评价往往见仁见智,蒙恬的功过是非,或许正如长城一般,需要后人从更长远的历史维度来审视。
发布于:天津市